振奮人心的樂章——“巨匠第一”

截自2021年4月29日 澳門日報C4版
甘峻蔓  撰文

  疫情的影響涉及到各行各業,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當筆者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晚上走進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觀看“巨匠第一”音樂會時,才感覺到原來看一場音樂會是那麼的難得和珍惜。

本場音樂會是2020-21澳門樂團音樂季的節目,由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呂嘉先生執棒。上半場是由安天旭攜手澳門樂團帶來柴可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 23,下半場是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op. 67。場刋用了暗藍色及暗金色兩種色彩相搭配,很符合這兩首曲目給人的印象——沉穩有內涵,華麗又厚實。當晚觀眾滿場,演出反響十分熱烈。

場刋封面印着安天旭的照片。這位傑出的青年鋼琴家要在這裏現場演奏他當時比賽的曲目。在演前筆者還聽見有聽眾說:“這次會不會又臨時換個曲子?”這個“梗”逗得周圍的朋友都笑了起來——安天旭在第十六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上原本應該彈奏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但樂團響起的卻是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讓晉級決賽的安天旭措手不及,但他反應迅速開始演奏,最終拿到大賽的第四名及“勇氣和控制力”特別獎,也因為安天旭當時震驚錯愕的面部表情,以及接下來迅速的反應,給全球的古典樂迷留下深刻印象。因為這個烏龍,大家記住了這位老實誠懇又擁有絕對實力的青年鋼琴家。當時安天旭在大賽上用的還是“長江鋼琴”,也是筆者第一次在這樣歷史悠久的國際大賽上見到的第一個中華民族鋼琴品牌。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題獻給尼古拉 · 魯賓斯坦,但魯賓斯坦並不看好這部作品,於是交由漢斯 · 馮 · 畢羅一八七五年在美國波士頓首演,大獲成功。此曲有難度極高的華彩樂段,“要多快有多快”,也有烏克蘭民歌風情的柔緩樂段。要把這些不同的特點展現出來,需要演奏者有很好的鋼琴技巧及音樂感、完美的控制力。安天旭本場演出可謂精彩,手指技術很穩健,樂句清晰,不同的樂句有不同的觸鍵色彩,性格各異的段落也很有對比,完成度非常好。另外,安天旭的這個版本給筆者不一樣的感覺,非常有“安天旭風格”——非常真誠,傳遞着一種用心好好彈琴,腳踏實地,不斷磨礪進步的精神。他走上舞台時神情姿態非常質樸,沒有過多表演的神情,向觀眾鞠躬致謝後就在鋼琴前坐定,示意指揮,開始了非常專注的演出。演出時也沒有很誇張的面部表情,似乎每個動作都是這個演奏所必要的,演繹激昂或者溫柔的片段時,除了聲音原本應有的華麗、外放、內收、含蓄之外,也時刻給我一種真誠的感覺在其中——真誠的華麗、沉穩的含蓄。筆者也在YouTube上看過很多其他版本的演出,例如Martha Argrich、Yevgeny Kissin、郎朗、王羽佳、Seong-Jin Cho等,風格各異,有的非常豪邁,有的十分抒情,而安天旭的現場演出帶給筆者極大的感動。特別是聯想起安天旭在賽場上的不放棄,無論如何繼續下去,以及疫情這段時間,雖很艱難,但大家仍然堅守,為生活努力,保持對未來充滿期待,好似柴一這部作品所給我帶來的感覺,希望和憧憬,以及我們接下來終會有一天迎來的勝利的曙光。

貝多芬《c小調第五鋼琴交響曲》創作完成於一八○七年到一八○八年間,是家喻戶曉的“命運”交響曲,開頭就是耳熟能詳的“命運之神在敲門”的動機,最後的樂章引用了克勞德 · 約瑟夫 · 魯格 · 德 · 萊爾的一首革命歌曲,與當時奧地利政治動盪,貝多芬正被日益加劇的耳聾困擾等狀況密不可分。呂嘉的指揮依舊激情澎湃,豐富多變,用大幅度的肢體語言及多變的面部表情帶動着整個樂團的演奏,樂手們的演奏也各具精彩,各聲部的層次感、對比感很清晰,各聲部單獨部分的樂句都表現得優美流暢。現場聆聽時,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每次當圓號吹起動機模型時,都有一種遠方勝利召喚的感覺,從作品開始的各種糾纏到最後大和解的勝利,音樂帶給了聽眾無盡的想像。

音樂會的兩首曲子雖是耳熟能詳的,但是非常“應景”。當現場的音樂奏響時,筆者的心靈彷彿得到了一種安慰,當晚演出的指揮、樂團及鋼琴家都激情飽滿地向我們傳達着“不要放棄,繼續堅定向前”的信念、決心與希望。感謝澳門樂團、安天旭給我們帶來的精彩演出!艱難的二○二○年已過去,一切會重歸美好,這是音樂帶給我們的精神力量。

http://macaodaily.com/html/2021-04/29/content_1512680.htm

《 返回

活動預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