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

文︰朱振威

澳門樂團 復活節音樂會 (彌撒曲)

 

澳门乐团今年原本以《弥撒曲》为题的复活节音乐会可谓一波三折,一开始就宣传邀得台北爱乐合唱团再度访澳,由乐团音乐总监吕嘉指挥布鲁克纳《F小调第三弥撒曲》,岂料先在三月二十八日宣布吕嘉未能演出由廖国敏顶上,再于四月七日宣布曲目更改为一系列小品,也确认了台北爱乐合唱团不会赴澳。结果一心以为继2011年复活节音乐会上演布鲁克纳《E小调第二弥撒曲》后可以再看「吕嘉X澳门乐团X台北爱乐」演第三弥撒曲的机会就此落空。正当台北爱乐合唱团如期在四月十日在林勤超指挥下演出了同一曲目且颇见好评,更觉惋惜。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门票上仍然写有原来音乐会标题《弥撒曲》,不过场刊上并不复见。转阵后的曲目似乎以轻巧为主,五首作品(连加奏在内六首),有两首弦乐作品,一首管乐作品,余下的才是全团上阵的管弦乐。

音乐会以巴伯《弦乐慢板》(澳门乐团译《为弦乐而作的柔板》)开场。这首弦乐队作品本源自作曲家的弦乐四重奏(作品11),首演近八十年,几乎成了悼念逝者场合或节目中最热门曲目,如此背景下,在复活节音乐会作开场,却又颇见契合。廖国敏的处理大方流畅,适中的速度并没有大洒狗血。淡淡哀愁,令人沉思而又点到即止。在玫瑰堂的残响帮助下,弦乐音色丰满华丽,甚是享受。第二首作品是艾尔加《E小调弦乐小夜曲》。廖国敏维持轻盈的处理方法,一开始中提琴的引子「sf」及断奏都是蜻蜓点水,随后作曲家的大量swell也是处理得克制,是一个精致而冷静的演出。

演奏者换场,接下来的是古诺《降E大调小交响曲》。称之为《小交响曲》是因为编制与篇幅俱小。这部为木管而作的作品编制是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圆号各两支,再加一支长笛,如此编制既因为作曲家在1885年创作时是为了长笛演奏家Paul Taffanel及他的管乐组合而写。古诺作品中的轻巧自在,在廖国敏的指挥下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玫瑰堂的音响不利低音而强调铜管的特色在全弦乐演出时尚可接受,未有大影响,可是在管乐合奏则带来困扰。长笛、单簧管及双簧管声音都能恰当传递,然而巴松管的低音声部却一直出不来,最严重的时候如第三乐章,一个依次为巴松管、单簧管、双簧管、长笛轮流进入的段落,听觉上却似是由单簧管开始。更不用说圆号长期覆盖巴松管,当晚演出圆号与巴松管分别在舞台正中靠左及靠右,位置上算是势均力敌,也许在乐手位置上再花心思演出会有更佳声部平衡,让九位演奏出色的乐手可以完整展现乐曲的魅力。

弦乐手加入后开始最后的声乐作品,由四位原订在布鲁克纳担任独唱的韩国歌唱家担纲演出。舒伯特《圣母经》(Salve Regina,D.676)由女高音洪珠英独唱。洪氏声音有着典型歌剧演员的力量,但同时有精致幼细的甜美音色,而且颤音控制得宜,听得舒服。只是偶然音准稍有偏差,未能完全融入和声。

莫扎特《安魂曲》(也算是《弥撒曲》吧……音乐会终究没有离题)两首选段。 〈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由男中音孔炳宇独唱,长号独奏则放在教堂楼上近舞台位置,无论声响上及视觉上皆是聪明的安排,虽然长号与舞台上的乐队及独唱个别地方稍有时间差,惟对整体影响不大。孔炳宇音量十足,只是声音略嫌粗鲁,吐字亦不够清晰,这与玫瑰堂的音响特性不无关系。而在全队管弦乐团演奏时,乐队的低音声部也比之前的曲目来得混浊。到四重唱的〈慈悲的耶稣〉(Recordare),新加入的金正美虽说是女中音(mezzo-soprano),但低音的厚重可媲美正宗的女低音(contralto),只是吐字方面与孔炳宇同样倾向含混还好男高音金石喆的表演带来惊艳,他有着极具穿透力且带光泽的音色,唱来也声情并茂,是当晚四位独唱家中最令人满意。

加奏了一曲巴赫《善牧羊群》(史托高斯基编曲),不知此安排是否廖国敏从费城乐团去年亚洲巡演得到灵感?此曲不少段落让木管表现实力,澳门乐团木管声部乐手也不辱使命,奏得漂亮。

临时转阵,失去经典巨构,至少稳打稳扎的廖国敏与澳门乐团仍为一众观众带来一个轻松愉快的晚上——欢呼与起立致意的观众已说明大家都非常享受。说到底,仍是美事一桩。至于有没有机会再见到台北爱乐合唱团与澳门乐团合作?从当晚见到包括杜黑与古育仲一众台北爱乐要员抵澳出席音乐会,想必后会有期。

《 返回

活动预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