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之作與貼心細節

文︰任海杰

 

最近一周藝術節的演出,用精彩紛呈、目不暇接來形容,實不為過,並有以下特點。

首先,重磅作品空前集中。布魯克納是貝多芬以後最重要的德國作曲家之一,進入二十世紀,更越發顯示其獨特價值和非凡魅力。他的作品篇幅龐大,樂思深奧,上演難度極高 ,尤其是他晚期的第七、第八交響曲,是世界交響曲中公認的“龐然大物”,難得上演。然而,在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的短短一周中,居然上演了三場“布七”,一場“布八”,分別為:10月21/22日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與10月29日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的“布七”、10月24日上海愛樂樂團與澳門樂團聯合演出“布八”,這四場演出的地點都在上交 音樂廳。如此盛況在國內樂壇不是絕後,也是空前。兩個世界名團在著名指揮家(夏伊與吉伯特)執棒下,均奉獻了精彩恢弘的“布七”,讓觀眾領略了當今一流的重量級的音樂盛宴。特別值得稱道的是,由中國指揮家呂嘉指揮上海愛樂樂團與澳門樂團聯合演出的“布八”,還是此作在上海的首演,意義非凡。“布八”是布魯克納交響曲中篇幅最長、演出難度最高的交響曲,此番演出不僅填補了空白,且是中國樂團最高水準的超常發揮,大局氣貫長虹、激情澎湃,細節溫潤委婉、如泣如訴,稱得上是一場能載入上海演出史冊的偉大作品的成功首演。由此也給我們一個啟示:採用聯合組團的方式,集各路精英,再加上一位出色的指揮,是上演高難度世界名曲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世界樂壇也不乏這樣的先例,如上文提到的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

重量級的演出還表現在10月26日,帕沃•雅爾維攜手當今女鋼琴明星卡蒂雅•布尼亞季什維莉,指揮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在上交音樂廳的音樂會, 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馬勒《第五交響曲》,都是浪漫派氣勢恢宏之作,布尼亞季什維莉的傾情投入、雅爾維的成竹在胸、樂隊的步調一致,皆可圈可點。

10月27日,著名小提琴家雷諾•卡普松領銜薩爾茨堡室內樂團在上海音樂廳的音樂會,則是另一番味道,全場音樂會都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海頓(第27、59交響曲)和莫札特(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古意盎然,韻味純真,賞心悅耳。卡普松連續演奏兩首小提琴協奏曲,此種情景在一場音樂會上難得一見,他的琴聲典雅細膩,溫暖如歌,樂迷們大呼過癮。

作為新總監的吉伯特率領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在上交音樂廳上演了兩場音樂會,曲目涵蓋了從古典到浪漫的瓦格納、馬勒、勃拉姆斯、貝多芬、布魯克納。吉伯特近年來分別率不同的樂團到滬演出(紐約愛樂、德累斯頓、易北愛樂),均有出色表現。我個人特別欣賞這位“面有異相”的指揮,結構清晰,富有現代意識,賦予經典音樂勃勃生機,是一位開拓性的指揮家。

藝術節的一大宗旨是鼓勵新作品,10月23日,被稱為“中國新歌劇”的《畫皮》在東藝首演,這部由王爰飛編劇、赫維亞作曲、易立明導演、美傑音樂出品的原創歌劇,首次提出了“中國新歌劇”理念,採用民樂隊伴奏、京劇演員加盟等中國元素,結合西洋美聲唱法,別具一格,別開生面。《畫皮》取材于蒲松齡的聊齋故事,人物簡練,劇情集中,通過“借傘”、“還傘”、“玩傘”、“破傘”四折戲,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充滿張力,是一部精心打造的具有持續生命力的原創歌劇,如進一步精益求精(如:現場感覺,用民樂隊伴奏,獨奏效果好於合奏,如何提升民樂合奏的完美度,還大有文章可做),將會在眾多的中國原創歌劇中脫穎而出。演出當晚,有一個細節令我印象深刻:為了便於觀眾瞭解這部原創新歌劇,主辦方為觀眾免費贈送了製作精美、內容周全的節目冊(甚至包括劇本臺詞),這在以往是很少見的。細節決定成敗,至少是錦上添花。

兩天后的25日,又一台英國作曲家喬治•本傑明的歌劇《切膚之痛》(半舞臺版)在上交音樂廳作中國首演。今年58歲的本傑明已是世界樂壇公認的一流作曲家,他的《切膚之痛》2012年在普羅旺斯-艾克斯音樂節世界首演,至今已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歌劇院上演,多次獲獎,這對新作品來說是難得的殊榮,因此,作為中國觀眾,幾乎能與世界同步欣賞到一流的新作,是非常幸運的。《切膚之痛》是一部超越了一般司空見慣的三角戀的故事,蘊含了深層次多元的人性內涵,理念前衛,寓意深刻。音樂上配器之新穎、精緻、細膩,堪稱典範。除了常規的西洋樂器,作曲家甚至在樂隊中配置了維奧爾琴、玻璃琴等在交響樂隊中難得一顯的樂器,營造了獨特奇妙的音響效果,又暗示了劇中故事發生的年代(十三世紀的普羅旺斯)。比如在女主人公傾訴衷腸時維奧爾琴的加入,臨近結尾時玻璃琴的妙曼演奏,顯示了作曲家精湛的技法和奇思妙想。

《 返回

活動預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