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澳門樂團演出回悠長

鋼琴家萬捷旎與樂團在演奏中。

左馳

4月2日晚,在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呂嘉的率領下,澳門樂團登台深圳音樂廳,共饗2017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的盛舉。

當晚的音樂會以此次音樂季組委會約創作的青年作曲家鄭陽作品“遠去的桅杆”作為開場。作品一開始,澳門樂團小提琴聲部的弱奏一出聲,便讓筆者為之一震,作品的意境在開篇就被烘托到位。縱觀這部時長約13分鐘的首演新作,可見澳門樂團負責低音鼓演奏的女打擊樂手情緒高漲,其身上所流露出的藝術專筆度,令人肅然起敬。在筆者看來,鄭陽的這部新作品似乎有點斯特拉文斯基音樂風格的烙印,音響效果上看似凌亂無序,實義火力全開。筆者註意到,不同於慣常交響樂團當中的定音鼓首席,當晚澳門樂團的定音鼓首席在擔當本作的定音鼓演奏以外,還同時兼顧到鈴鼓以及架子鼓的演奏.13分鐘“遠去的桅杆”的音樂推進自然,所創造出的音響效果豐富多彩,絢爛多姿,整曲聽後後叫人有一種意猶未盡的音樂美感。

當晚音樂會上半場的第二首作品格里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由旅德青年鋼琴家萬捷旎擔當鋼琴獨奏。挪威作曲家愛德華·格里格的這部鋼琴協奏曲常被拿來與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的同名作品並舉,兩者皆是西方古典音樂浪漫主義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同類型作品。當晚,一襲酒紅色露背長裙的萬捷旎一出場,便展現出高貴典雅、雍容大度的氣質。 “95後”的她在演奏上嚴謹沉穩、觸鍵自然靈動,音色細膩流暢。在呂嘉的執棒下,台上澳門樂團的演奏音響相當節制,在音樂上留予獨奏家異常廣闊的施展空間和發揮餘地。作品第一樂章的華彩段落,萬捷旎鋼琴獨奏的音樂推進從容不迫、錯落有致。要知道,格里格的這部鋼琴協奏曲儘管在鋼琴演奏的硬技術要求上並不算太高,可是如果想要在鋼琴獨奏的部分做到真正出彩,卻也絕非易事。

在筆者看來,澳門樂團的長笛聲部首席翁斯貝格外搶眼,作為柏林愛樂樂團樂隊學院的前學員且參演過柏林愛樂樂團樂季音樂會的她,實力確實不容小覷。與之相仿的,還有樂團的雙簧管聲部首席開賽,這兩位澳門樂團木管聲部的首席並駕齊驅,成為了當晚整場音樂會的一大亮點。除此以外,澳門樂團的整體弦樂聲部亦是素質過人,銅管聲部的音色更是光輝閃亮,其中尤以圓號聲部為甚。六七十人兩管編制的澳門樂團,雖然作為一支職業交響樂團,相比動輒三管編制的大樂團,在團員人數上不佔任何優勢,但澳門樂團在音樂的表現上卻有著“小而精”的藝術特點。這種“小而精”的音樂特點,被澳門樂團在當晚的音樂會上展露得淋漓盡致。

音樂會下半場開場的科達伊《加蘭塔舞曲》是典型“波西米亞風”的匈牙利狂想曲式。匈牙利、羅馬尼亞一帶的東歐國家尤其盛產各式民族舞曲,這一地區的民間舞曲音樂素材甚多。根植於這些民間舞曲音樂,造就了不少畢生致力於蒐集這些素材,繼而用於自身音樂創作的匈牙利作曲家。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作曲家科達伊便是這當中傑出代表之一。 《加蘭塔舞曲》作為科達伊運用波西米亞民間舞曲音樂素材綜合創作的代表作,在全世界古典音樂演出的舞台上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德沃夏克《第八交響曲》(簡稱“德八”)與其《第九交響曲“自新世界”》一樣,被並稱為他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 “德八”是全世界範圍內上演頻率最高以及最受觀眾歡迎的交響曲之一,同時也是作曲家所寫就的作品當中“波西米亞”風格最突出的一部。

音樂會的正式曲目演出結束後,三度返場謝幕的呂嘉,又重新站上指揮台,執棒澳門樂團把剛剛才演奏過的“德八”第三樂章的末尾部分又加演了一遍。本該是輝煌作結的“德八”,被呂嘉賦予了一個纖柔舒緩的尾聲加演,也讓整場音樂會有了一個愈發回味悠長的終曲……

《 返回

活動預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