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音樂季閉幕盛宴

文︰周光蓁

 

承澳門樂團邀請,上週六躬逢其盛,渡海出席樂季閉幕音樂會,除了一聽久違了的澳門樂團之外,亦親身感受一下這座文物古蹟與賭場食肆分庭抗禮的昔日東西文化碰撞的橋頭堡。難得一見的是新馬路這條主動脈因地下基建工程而變成臨時單行路,路面交通頗受影響。無車可乘之餘,從議事廳漫步到鄰近港澳碼頭的文化中心,行程間駐足觀賞多個景點,包括先父設計、興建的舊法院大樓,門前高高掛上「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紅布條,給灰色建築添上新色彩。

音樂會準時八時開始,但在此之前一小時,樂團為樂迷舉行講座,介紹當晚演出的唯一作品:《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而主持講座的,正是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呂嘉。經過答問環節後,我有機會與上任剛剛十年的總監作簡單訪談,首先是關於澳門樂團排練《貝九》的情況。「我們樂團一直都是以德奧作品作為訓練曲目,因此對貝多芬的音樂語言,大家都很熟悉的。我們樂團成員非常國際化,跟香港管弦樂團差不多。我也演過這個作品多次,包括在北京指揮我兼任總監的國家大劇院樂團,此外在歐洲也演出多次。」

文化中心綜合劇院台上所展示的音樂實力,可以說是澳門版本的兩岸三地組合,即:澳門樂團各成員、原籍上海的指揮以及四位南下的獨唱家,還有由七十五人組成的台北愛樂合唱團。但音樂語言就像呂嘉所言,是比較接近德奧風格的。而高居台右側的比利時籍定音鼓手以剛勁聲量勾劃出的線條,則又帶有意大利歌劇的味道。

澳門樂團逾六十位成員名單中,意大利籍首席Paolo Morena曾出任多個樂隊首席,其中不乏歌劇院樂隊。香港出生、台灣長大的巴松管首席容正先自少留學意大利學習音樂,她與呂嘉合作早於他們先後加入澳門樂團。據不完全統計,其他成員來自俄羅斯、法國、美國、英國、西班牙、捷克、匈牙利、南韓等國家,人數最多的中國大陸樂師,相當一大部分都是留學英、美、德、奧等地海歸派,其中大提琴樂師張太陽更號稱為顯赫的萊比錫布業大廳樂隊首位華人成員,這較他在港樂同樣為前萊比錫樂團中提琴成員在樂季結束前夕被勒令開除的命運好得多。

從樂隊整體聲音來看,呂嘉主政澳門樂團十年,通過針對性地招聘各聲部成員,有意識地構建自己想要的聲音。例如個別樂師乃呂氏兼任國家大劇院樂團總監的成員以至聲部首席,南下加盟澳門樂團。難怪呂嘉指揮若定、氣定神閒,著名《歡樂頌》合唱加入時,更是得心應手,展示出指揮歌劇的功架。

樂隊從一開始演奏那段十六小節引子,弦樂在銅管籠罩下拉出朦朧微弱的顫音,奏出有若盤古初開的氛圍,同時帶著一絲絲不祥預兆,接著漸強推進強勁全奏,一吐烏氣,過程演得有板有眼。到了樂章中段自由賦格部分則稍為平淡保守,那本是聲部之間「鬥爭」段落,可以更為激烈。呂嘉處理這首作品似乎以平穩為主,各聲部鮮有表現出強烈的性格,唯一的例外是定音鼓,所敲定每一個音都頗為突出,喜歡鼓聲的聽眾應該會感到滿意。

第二樂章諧謔曲,樂團處理得乾淨俐落,節奏暢順,各聲部糅合得天衣無縫,奏出細膩樂感。其中長號首次亮相的音符,自然得像無縫交接。

歷來演出《貝九》一個老大難,是如何安排四位獨唱在樂章之間進場,而又不引起掌聲以防打斷音樂的連續性。這次演出可謂提供了一個相當理想的做法。第三樂章開始前,讓樂隊調音,過程中獨唱者進場,各人就位後,調音完畢,演奏繼續。

樂章提示為「很慢如歌的柔板」,呂嘉與樂隊的歌唱性更強,幾乎唱出猶如馬勒的窩心慢板,讓人陶醉不已。中段圓號獨奏沒有跟隨貝多芬指示由第四圓號吹奏,而是由表現穩健的首席吳天遐負責,無傷大雅。

第三樂章在悠悠長音結束後不間斷地直接進入《歡樂頌》,樂隊明顯對音樂非常熟悉,尤其是著名主題,反覆演奏三次後,極為嚴謹地推進,為聲樂的進入作鋪排,男低音關致京亦接的很好,只是聲音有點弱,可能獨唱站在樂隊後與合唱團前之間位置,距離較台前遠。女高音宋元明、女中音牛莎莎、男高音石倚潔也顯得音量不夠。但合唱團卻聲音飽滿,而且全部背譜,以純德文唱出席勒的詩句,成為亮點。最後樂隊以雄渾音色衝刺,震撼全場,為樂季畫上輝煌的句號。

《 返回

活動預告

分享